重磅 | “双减”之下,《作文的解放》来了!
2021-09-23 15:39:28
  • 0
  • 0
  • 2

近日,当“双减”政策正惠及千千万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子时,高中学子也迎来一份特殊的利好——由中文系2010届本科生、首届“未来教育之星”获得者张博撰写的《作文的解放:高考作文的全息透视与实践导引》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该书将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置于应试预谋、常识拓展、思想自觉及实践导引的多维交织中加以审视,廓清高考作文的内在逻辑,明确写作提升的发力方位,并特别注重在大格局的思辨视野与精批精改的升格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写作的自信和能力,是一部重塑高考写作学习乃至高中生人文成长的全新力作。

该书由我系殷国明教授作序推荐,面世后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好评。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教授评价此书“既有深入而成系统的理论构建,也有特别有效令人耳目一新的实战方法,还有大量关于国内外高考的资料以及学生的作文等等。无论对于师范生还是高中语文老师,还有为高考作文苦恼的高中生们,应该都会大有助益”。有网友甚至评价该书为“目前市面上能看得见的高考作文领域的最高水准,没有之一”。

现将我系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汪静波同学对作者张博系友的专访文字稿刊载如下,供各位同学参考,期待更多的系友以飨读者。

汪静波:张博师兄您好,祝贺《作文的解放》面世。以这样的视野和视角写高考作文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到,所以特别想更全面深入地听您聊聊作文,聊聊语文,以及书里书外的故事与想法,这想必也是广大读者朋友特别是您的学生们的共同期待。

张  博:感谢鼓励。2018年春天,当时我在深圳某中学任教,目睹太多的青年朋友因为作文而焦头烂额,我便开始了一场看似“崇高”实则战战兢兢的努力:写一本书让广大青年学子从高考应试作文的苦海中得解脱,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精力去做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本书七成左右的内容都是在这一冲动萌生后的两个月内完成的。当然,这之前的教学经历为本书的写作做了重要的积累。

汪静波:从高考应试作文的苦海中得解脱,有这么严重?

张  博: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过一线教学的经历的老师都会有同感,很多的高中学子,在上了很多年的语文课、写了很多次作文后,仍然连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尚且吃力,对实现自由写作、高分写作更是既意识阙如也信心不足。每次考试结束,一些理科学霸面对拖后腿的语文(特别是作文),往往心有不甘却也一笑了之,听之任之。

汪静波: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张  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这些年应试教育场中存在的一种“极聪明”的误导分不开:语文学习耗时费力,拉不开太大的差距,投入太多精力并不能收获更有比较优势的分数,不划算。于是,很多青少年朋友在“性价比”逻辑的驱动下,在态度和时间上都怠慢了语文学习。这些给青少年朋友们算“成本—收益”账的,往往是特别关心学子成长的老师、家长及学姐学长,都是过来人,都语重心长。殊不知,这很可能成为我们以爱的名义实则“功在眼下、弊在千秋”的又一例证,有意无意间对孩子造成误伤。

汪静波:看来,要提高语文成绩,首要的是重塑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张  博:是的,语文乃诸学科之母,阅读与写作双轮驱动的语文课是青少年打磨笔杆子、嘴皮子以及脑袋瓜子的主场,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在新高考中博取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学生在未来学术科研及职场应对与竞争中不容小觑的素养、技能甚至筹码。更何况,要成为作家诚然需要花费很多课外时间阅读,但就提高写作技能与写作境界到一个社会中上水准而言,只要格局高远、思维科学、方法对路,已有的语文课时间其实已经绰绰有余。

汪静波:新高考改革将语文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家长朋友对作文的重视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就启动了,而且从小学到初中作文都不算差,但是到了高中,作文就成了突破不了的瓶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张  博: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完全是两回事。中考作文是可以速成的,但高考作文显然很难速成。虽然难以速成,但是方法对路,也是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的。广大学子之所以高中作文费力不讨好,与作文学习与训练在认识与方法上存在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有关。

汪静波:能系统地展开讲一讲吗?

张  博:这些缺失或不足或许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低估或者曲解了高考作文的政治性。高考是当代中国最公平、最权威的选拔性考试,被誉为社会公平最后的屏障,但与此同时,它更是体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意志、导向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正确理解、深刻把握高考作文的政治性往往可以使我们的作文审题立意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正确理解高中作文的政治性,可以做一些比较接地气的解构,我的经验是“两个是否”:你的文章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你的文章是否可以放在《人民日报》或者《中国青年报》作为全国青年的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公民道德和个人修为作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内涵极其丰富,青年朋友所有纯正、健康的价值追求类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呼应。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作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必会额外加分,但如果不符合,我们的作文立意很可能就站位不正、不高,扣分实属正常。至于达到上《人民日报》作为全国青年的榜样的水准,那是高考作文的标高,内涵一整套复杂的讲究,是引导我们学习高考作文的一个性价比极高的路径参考,《作文的解放》一书中有详细阐述。

二是弱化甚至割裂了作文与社会、人生及学术的血肉联系。这里强调的其实是思维起点的问题。写作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对写作技巧津津乐道并乐此不疲,却对审题的思维格局与高度重视不足。有学者专门研究过“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其实我们同样应该对“题目是怎样产生的”、“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深入研究,换言之,我们的写作应该具备一种出题者思维和阅卷者思维,对命题者意图与阅卷者心态有深刻的认知。我们的文章不是写来孤芳自赏的,而是要给那些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特殊社会角色并对学生怀有较高期待的成人作评价与裁判的,即便是完全的自由化写作,能否获得公共话语空间的认可,也是其价值的重要参照。所以,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在这个追求文字表现力的写作上,这样的“投机”和“取巧”皆无可厚非。

三是窄化了作文素材的资源空间。阅读和思考是写作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根本途径。其中,阅读又为思考和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契机和素材。在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写记叙文喜欢编小时候的故事,写议论文不超过教材上的论据。学生在写作时思维逼仄、素材匮乏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老师,我时常反思的是:在阅读引导上的方法是否科学?每次印发给学生的阅读资料是否体现了古今中外、有区分度的知识张力并契合了学生的兴趣与“最近发展区”?在打通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最后一公里”时是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认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加上一个“平台”定位,语文老师应当努力成为高中生追求真知、寻求智慧、走向成熟的“平台”,这个“平台”要主动与古今中外融通,要定期不定期地主动选编一些适合引领当下学生思想进阶的学习资料,这个“平台”做得好会成为一条学生智慧成长和情怀习得的母亲河,做得不好则可能成为学生精神发育的格局天花板。

四是忽视了师生同构与升格改写的作用和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老师在写作上的参与诚度与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影响巨大。作为尊长、朋友、权威的老师如果能参与到作文的同题异构,写写“下水作文”,不仅能鼓励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老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文章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点拨与升格改写,学生则能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很多同学作文技能迟迟不能提高、写作瓶颈迟迟不能突破,其症结就在于学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朝什么方向去提高、突围。当然,对学生作文的的个性化、差异化改写指导,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客观上,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上百位学生的作文,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与此同时,对几十上百篇五花八门的文章,都要能做出精准的评价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方案,这对老师的阅读量、思维运转的速率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或许,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内,至少对一位学生的一篇进行一次系统的诊断与升格改写,是必要并可行的。

五是缺乏对个性化、创新型写作情境与契机的主动与自觉。教育之所以奇妙,就在于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区分孩子的差异用一道题、一套试卷就可以搞定,但要把不同性格、不同起点、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引入一个相当的高水准、高段位,显然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学习的本质是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在作文上形成这样的系统的标志是实现进入化境的顿悟。但这种顿悟既不同于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精神自洽,也不同于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机械实验,甚至对苛勒的“完形—顿悟”理论也似是而非。作文的顿悟就是对命题意图的透视、对作文标高的了然、对写作素材基于广博的娴熟、对思想架构的精致、对文字表现力的精明都打达到一个逍遥自在的状态。要实现这种逍遥,光空想不行,光瞎读不行,光傻写也不行,一定得有目的地想、有张力地读、有意识地写,实现阅读、思考、写作的深度而自然的融合发展。单就中学应试作文的顿悟而言,我们不必作过于玄妙的抽象,但一定得有非比寻常的准备,老师当然得多做一点,但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写作,最好是实现阅读的一通百通。一开始,除了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老师需要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成长都当做一个唯一的样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关注、设计与陪伴、启发,不断地琢磨适合不同学生提高写作感觉的作文材料、题目、契机、要求以评价方式等。要想释放写作本身的趣味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老师就要主动阅读、观察与思考并时刻准备着就地及时取材、自编自导自演以及师生互动中随机生成出一些别有新意、更为贴切的作文“题目”来。而学生要做的是,主动阅读、用心揣摩、积极模仿与乐于创作。

汪静波:这些对高考作文的系统性思考构成了您这本《作文的解放》的总纲,也是相比其他作文辅导书的突出特点。那么,您觉得如何使用这本书会价值最大化呢?

张  博:可以这么说吧。上面这些基本思想贯穿全书。高考作文有其特殊的规则和逻辑,书中有一句话值得大家共勉:“历史可以是任何人的历史,但青年一定是时代的青年”,一定得有这样的时代站位意识,一旦有了自上而下的格局高度,我们就会自觉地将材料放在某个学术系统或历史系统中加以观照,看问题自然就会更深刻。然后就是技术上的东西了。当然,对于写作起步较晚的朋友,老师的同题异构与精批精改很重要。所有关于“人学”的学问都应该是有生命的,文学是人学,教育是人学,写作教育学是人学中的人学,当然也是有生命的。精批精改,本质上是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创造作品,大而化之的点评是不行的,得有点大国智者视野和工匠精神。

说到怎么使用这本书,我想起在某宝上有位买家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自称是一位计算机老师,借鉴书中做法,和家里新初三的小丫头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先和小朋友一起看《奇葩说》20181116期,然后找到书中P135有张《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架构表》加以理解消化,并套这个模型进行填空式写作,形成属于小朋友自己的一篇议论文,最后对比P114的优秀学生习作和P116老师的修改过程稿。虽然作为初次尝试,小朋友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小朋友都收获了“醍醐灌顶”的体验。不同的情况对于本书的受用程度肯定不一样,但是这位有心的家长实际上非常智慧地带着孩子上了一堂非常特别的作文课,对作文缺乏兴趣的朋友其实都可以不妨一试。

有一位学养深厚的前辈,看了《作文的解放》表示,早慧一点的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孩子一直到毕业后与文字长期打交道的成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我特别感谢这位前辈的认可。在我看来,看书是讲缘分的,不见得从头到尾都要读完,也不见得每一句话都对我们有用。如果遇上好书,让时光停留一下,还是值得的。我的个人经验是,支撑人生不断前行的并不是很多话,而是那么几句深入骨髓的话。这些话语本身在名人语录中或许也能遇见,但就是不如在书中营造的特殊语境下更能触及灵魂。把《作文的解放》当消遣的朋友,可以随缘地翻一翻,不必有压力,自然而然就好,遇到确有所感的地方,就放下书,踱步窗边,神游五行之外。

对于广大初、高中青少年朋友们,我有三个小小的建议:

一是对高考作文的认识要有革命性重塑的气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都高中了,应该有点谋略意识了,而且要把高考作文的谋篇布局打造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成为未来应对其他形形色色“考试”的章法经验。朋友们可以参考书中关于高考作文逻辑的分梳,建立起合乎主流精神的写作取向,研究规则,提高站位,瞄准方位,再也不要打乱仗或打无目的之仗了。

二是对“实践出真知”要有神圣而虔诚的敬意。这种实践包括思想的实践,更包括落在笔头的实践。书中有很多配有修改过程稿的案例,不妨借鉴前面那位计算机老师读者的经验,读完全书对高考作文有一个新的认识的时候,就拿书中的案例题目写一写,然后对照着其他同学的习作,特别是我的修改过程稿,仔细揣摩体会,并试着把自己的作文再改写一遍,事实上,有过两次这样深度的实践尝试,作文的感觉就会有质的飞跃的。当然,如果能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思考一下这种经验模型对哪些平时作文训练的题目也有启发意义,收获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心领神会,更妙。如果实在不会写,不妨找到P157页的对话式写作看看,训练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好的议论文应该是脑海中一连串问题链的对应在纸上的答案链,一篇之内段与段之间、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都有起、承、转、合,展现出那种用思想跳舞的美感。

三是要自觉地“以大师为师”引领人生高举高打。 每个人都有两张身份证,一张是居民身份证,一张是大学毕业证,分别代表你的生物学出生和社会学出生;每个人都有两套血脉系统,一套是肌体层面的,由父母决定;一套是文化层面的,由你的学术资源与学习路径塑造。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质量的人生应以真正的大师为师,让文化的血管里流淌大师的血液。如果我们任由语言系统自然地发育,很可能就会平庸无奇,就像呼吸,我们吐出来的不过是二氧化碳,然而,我们以大师为师,则可能如李白一般“绣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吐出来的就不是二氧化碳,而是莲花。我一直倡导为了应对高考,三年语文半年到一年学就够了,把省下来的时间拿来阅读和感悟经典,持续优化自己的语言与思想系统,让自己的文化体魄中植入大师的基因,就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挖掘潜力,遇见更加奇妙的可能。这本书就是在作文方面的尝试。阅读方面也有尝试,只不过现在成果还没有面世。

汪静波:真是受教了。听了您的这些见解与建议,我更加认同您的“语文老师平台说”理论了。

张  博:哈哈,谢谢。语文老师和其他职业不一样,应该承担起学科属性赋予的特殊担当。

汪静波:前面您为青年学生使用这本书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那么对于我们已然或即将走向语文教师岗位的师弟师妹们,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  博: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因为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到可以“传经送宝”的程度。但是可以分享一点我的个人心得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优秀的语文老师,主要在三个维度体现优秀:一是真诚。真诚是一种入脑入心的力量,现在这个世界没几个傻瓜,学生更是精明得很,你对他好不好、装不装,心里灵透着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真诚,亲也亲不了多久,道自然也走不了多远。二是格局。格局很多时候来自工作的历练,越是居于话语中心、权力中心的工作,说话办事写文章的格局就会不一样,格局越高,对人的启发性就越大,但是事实上,我们做老师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所以要想格局远大,就得多读大师的书,并试着站在大师的视角去揣摩思考,还要多交一些各行各业的朋友,善于从他们身上去学习提炼,感知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三是学养。才、学、识兼具,这是基本功。真知灼见都源自学习。我看书比较慢,读的书不多,所以在学问上一直在补课,但是好在,我习惯于模型化思维,遇上对我有触动的东西,我就会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悟出一点特别的道道来。这个过程很美妙。

汪静波: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来寄语广大还在为高考作文苦苦挣扎的青年朋友,您想说点什么呢?

张  博:哈哈,一句话说不了啥。我把《作文的解放》的封底文字送给大家,算作华东师大中文系非知名系友对时代和广大青年学子的一份微不足道的探索与贡献吧:“应试作文是一场有预谋的作秀,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精准揣摩、精心设计、精致雕琢出来的。应试作文从来就不高尚,考生和阅卷者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考生给阅卷者以耳目一新、出类拔萃的愉悦,阅卷者就会回报考生以心心念念甚至超乎预期的高分。这样的腔调或许会被人诟病‘太功利’,然而,我们在‘考功名’的路上讲功利,何尝不是以‘破坏’之名行‘存立’之实呢?我们试图用最少的时间从应试作文的苦海中求解放、得自由,实在是因为我们深知:写作除了应试的苟且,还有更有趣的境界,那里有思想、审美、温情以及天下……”

作者简介:

张博,1987年生,四川平昌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文学学士,中文系首届“未来教育之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结业。曾在学校、公益组织、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现为中学语文教师,发表文章40余万字,著有《作文的解放——高考作文的全息透视与实践导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